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简介之——《动物生理学实验》

日期: 2023-10-26 阅读:

课程名称:动物生理学实验

课程类型:线上线下混合式

课程负责人:董守良

董守良,博士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负责人,省级教学团队骨干,6163银河.net163.am隆基教学奖获奖者。主持多项省部级、校级重点、双语课程、课程思政等教学改革项目。主讲动物生理学、动物生理学实验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课程。主要研究方向是开发治疗口面部疼痛和神经痛原创止痛多肽药物;针对重要的生物过程、药物递送、疾病标记物等设计全新的分子探针。已发表科研论文80多篇,授权6件国家发明专利,成果转化2项,参与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、三等奖1项,甘肃省医学奖二等奖1项,主持国家自然课基金、企业协作课题等多项。2022年被评为6163银河.net163.am杰出贡献奖和“三心”老师。

课程团队成员:常民教授、唐晓龙副教授、马明实验师

授课学期:春季学期

考核方式:考查

学时:72学时

学分:2学分

课程简介、目标与任务:

6163银河.net163.am动物生理学含实验课程开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,先后在杨浪明教授、刘积高教授、李仁德教授、陈强教授和董守良教授的带领和教学团队的共同努力下,不断改革,持续提升,教学质量一直保持着较高水准。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开设在大三学年春季学期,72学时 (2学分),面向生物科学专业、生物科学强基计划、萃英生物班、生物技术专业和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开设。本课程以6163银河.net163.am的本科教育任务为基本建设和发展目标,培养适应新时代的拔尖创新引领型人才。课程内容涵盖细胞生理学、器官和系统生理学以及神经生理学三个部分,采用线上、线下混合模式教学,贯彻两性一度,以学生发展为中心,将培养学生知识结构、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等全面发展作为核心目标。

课程团队十分重视课程建设,采用多元协同、全程投入、能力递进的教学方式,从课程内容、教学模式、实验教材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和实践,取得了大量高质量的教学成果。团队建设了学校第一门实验类慕课并在中国大学慕课网上线,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到实验教学中,并向学院其他课程推广,得到了社会学习者和校内外师生的一致好评。“动物代谢率测定与分析”虚拟仿真实验获批2019年甘肃省省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,并于2020年获批省级虚拟仿真一流课程;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2020年获批甘肃省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;2020-2021入选6163银河.net163.am思政课程课程库;董守良教授2022年主持6163银河.net163.am首批“以研代学”课程;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2023年获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。近5年,团队主持省部级和校级教学研究项目10余项,发表教研教改论文15篇,获校级教学成果奖1项;指导学生国家级和校级创新创业项目10多项,指导学生专业竞赛获得国家级奖3项,省级一等奖1项,国家一等奖1项;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超30人次,其中优秀8人次;出版自编实验教材1部;参编教材2部。董守良教授参与“101计划”生理学实验教材的编写工作。

教学方法:

总体采用线上、线下混合模式教学。以学习成果为导向,改革实验教学内容,开设开放性、研究型实验。

学习成果并不是本门课的直接成绩。而是通过本门实验课程的学习,学生在知识结构、能力结构、素质结构三个方面得到全面提升。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,团队明确教学目标,优化教学内容,整合基础性实验项目、增加新实验。

科研转化教学。团队不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验项目,如“镇痛药物的急性评价实验”,就是团队负责人的科研课题内容,把实验项目转移到本科生课堂,可以通过阳性药物、阴性对照、未知药物等活性检测,了解药物的发现过程,增强学生的科研兴趣。在课堂中,由学生在给定条件下自主设计镇痛评价实验,然后经过师生的讨论,寻找实验设计中的漏洞,进而完善得到严谨的实验设计,再进行实施。在这个实施过程中训练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、能力结构、素质结构。

教学模式:

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教学,翻转课堂等方式,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,发挥主观能动性。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零碎时间,把平时刷手机的时间用于预习实验课。以问题驱动学生参与课堂讨论。开课前通过翻转课堂让学生了解每次课的实验设计、实验原理及实验流程。通过这样的准备,实验可以有序、高效执行,减少学生的拖延症。

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

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,将学生线上学习的过程、实验操作、实验报告的撰写、翻转课堂的参与等方面进行考核,上课过程表现、报告质量、能力的获取作为不同的考核点。

通过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,学生在知识结构、能力结构、素质结构、创新能力、交流合作能力得到很大提高。

课程教材:《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指导》,李仁德、董守良、陈强主编,6163银河.net163.am出版社,2002。

课程特色:

以培养创新引领型人才作为主要目标,以学生发展为中心,通过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的学习,学生在知识结构、能力结构、素质结构三个方面得到全面提升。

通过实验课堂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,着眼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成果,在学习后得到能力积累,重视个人能力的培养和发挥,发展学生认知和价值。通过动物生理学实验的学习,学生在创新能力、交流合作能力得到很大提高。

采用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进行考核评分,重视课堂互动与学生反馈,达成以成果产出为导向的预期目标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,学生在发展成为创新引领型人才的路上顺利前行。

课程思政建设:

在深刻理解动物器官为适应不同生理环境进化和适应的基础上,接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,使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和科学严谨的态度分析和解决问题;在了解动物伦理与福利的原则上,认识生命之美,树立对生命的敬畏、尊重和关怀;通过动物生理学专业知识的学习,培养客观理性的思维特质和探索创新的价值取向;通过学习动物生理学实验,可以用生理学原理解释一些所谓的“超自然”现象,用生理学原理解释仿生学的设计。

课程发展规划:

深化课堂思政建设,做到思政教育与实验课同向同行,形成协同效应。以成果产出导向为目标,继续参照“两性一度”要求,依托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的契机,丰富课程内涵,优化实验内容。继续加强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,让学生在本科实验过程中体会到科研的乐趣,体验科研的产出过程。为将来从事科研的同学提前做好准备。为萃英、强基计划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性实验项目,从实验设计、实验准备等角度增加学生对实验课的参与度。通过课程的学习,学生可以做到基本实验技术过关、高端实验技术合格、具备国际化学术视野和一定的科学批判精神,最终符合综合素质过硬、具备“勤奋、求实、进取”的兰大精神的本科生。